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四川党校报 > 2025年 第7期 > 第8版 文化广角
事非躬亲不知难:践学教研场域后的感悟
发布时间:2025年06月09日 部门/单位: 文: 图: 签发人:
文章作者:□董云

五月的阳光下,校园的蓝花楹沉静而绚烂地绽放着,一朵朵、一簇簇,将蓝紫色的诗意铺满枝头。回想起进入党校的这几年,每日穿梭于文件流转与会议协调之间,如静水深流,波澜不惊。直到真正置身于教学培训与课题申报的实践洪流之中,方才感悟到“为党育才、为党献策”这沉甸甸的八个字,不仅仅是一句口号,更是行政与教研双翼并振,共同托举起的一片璀璨星辰大海。


从“流程执行者”到“需求洞察者”的角色蜕变


今年,学校启动“青竹提能工程”,由办公室牵头组织全市党校系统教师决策咨询能力提升培训。以往筹备会务,早已习惯按流程完成场地安排、资料印发、后勤保障等工作,认为“不出差错”便是圆满。但这次面对的是专业化培训,核心是破解教师“不会写、写不好”咨政报告的痛点。我逐渐意识到,行政人员不应只是培训的“执行者”,更应成为对接需求的“解读者”。

构思方案时,从教师反馈的共性问题入手,设置了“宏观经济政策解读”“省情市情分析”“咨政选题与撰写实操”等精准对接需求的课程模块,并借鉴中青班模式,引入“导师+小组”领题调研环节,搭建起“理论教学—实践调研—成果转化”的培训框架。

然而,实操过程远比想象艰难。单是邀请授课教师,便让人四处碰壁——既想邀请权威专家,又想贴合本土需求,一度陷入焦虑和迷茫。幸得省直机关党校王芳主任雪中送炭,才解了燃眉之急。后续的学员管理、现场教学等环节,也是在“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”的循环中连轴运转。从筹备到结课,身体的疲惫与心理的压力始终伴随,直到某天看到一位参训教师朋友圈写道:“今日决策咨询培训,启迪甚深。写与用之结合,方知非纸上谈兵,而是有章可循。师傅引路,仅为破门一钥;修行精进,全赖自身苦学实干。明了范式之架、把握要点之纲,方能在实践中锤炼真功,在做中学、在学中悟,终成可堪大用之才。”那一刻,所有的付出都化作了欣慰——行政工作的价值,不正是让专业服务触达需求的“最后一公里”吗?就像地基之于高楼,虽不显眼,却至关重要。


从“行政思维”到“科研思维”的认知重构


学校领导曾说:“越是基层党校,越需要扎根理论研究。”带着这句话,我抱着既紧张又好奇的心态,尝试着申报了省社科联课题。作为行政人员,习惯了流程化工作,突然面对“理论框架”“创新价值”等学术话语,恍若文科生猛然翻开高等数学教材——每一个符号都是熟悉的陌生人,每一个概念都在挑战固有的认知逻辑。

最艰难的不是学习新知识,而是“五一”假期憋出的申报书,被课题组成员指出逻辑漏洞、表述模糊、格式失范等诸多明显却不自知的问题的那一刻。那些自以为“不错”的文字,在专业视角下竟千疮百孔。那段时间,修改申报书成了我生活的重心,吃饭、走路甚至做梦都在思考修改思路。幸而有组员们的耐心指导,从文献综述的逻辑脉络到研究方法的规范表述,一步步帮我理清思路。

有人问:“你一个行政人员,何必这么拼?”我也曾困惑,但在反复打磨申报书的过程中,渐渐领略到科研的魅力——它不仅需要规范和效率,更需要质疑与创新;它不是孤独的跋涉,而是一群人朝着同一目标的灯火通明。点击申报系统“提交”键的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:科研思维的转变或许艰难,但走出舒适区的勇气,正是成长的开始。最初被反复修改的申报书,何尝不是对科研初心的考验?


从“知易行难”到“行胜于言”的实践体悟


如今,课题申报材料已顺利提交,师资培训也画上圆满句号。望向校园里“实事求是”四个大字,心中满是坦然与坚定。教学科研从来不是某一群体的“独角戏”,而是行政与教研协同的 “大合唱”;行政与教学科研也并非对立,而是推动党校事业发展的“双引擎”。

这次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,党校工作没有旁观者,每一个岗位都是践行“为党育才、为党献策”初心的支点。行政人员用细腻的需求洞察为教学科研铺路,用严谨的流程管理为学术探索护航;教学科研的温度将纸上的理论转化为脚下的实践,让党校初心落地生根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:“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,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。”无论是行政岗位的默默付出,还是教研一线的深耕细作,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诠释同一个使命。

站在蓝花楹树下,看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光影,忽然体会到“事非躬亲不知难”的深意,这不仅在于体验过程的艰辛,更在于领悟“躬亲”背后的价值。所有的“难”都是成长的阶梯,所有的付出都是对初心的致敬。这种在实践中沉淀的认知,或许就是新时代党校人最动人的模样。

(作者单位:自贡市委党校)


  •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© 2009 - 2025
  • 蜀ICP备10001505号